丙丙 ------光明貌。丙,通"炳"。
|
丙吉问牛 ------看到牛的异常想起天气变化,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。
|
丙向 ------南向,即朝南。
|
丙夜 ------三更时候,为晩上十一时至翌日凌晨一时。
|
丙字库 ------明代内府仓库。
|
丙明 ------光耀炳然。丙,通"炳"。
|
丙殿 ------汉时称太子宫。指太子。
|
丙火 ------明亮的火光。亦特指太阳。
|
丙烯 ------化学式_3_2。无色可燃气体。化学性质活泼,易发生氧化、加成、聚合等反应。由异丙醇经催化脱水而成。工业上也可由石油热解气体而
|
丙种射线 ------镭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放出的射线。也叫“伽马射线”。通常写作γ射线。
|
丙种球蛋白 ------一种被动免疫制剂。含多种抗体,主要含免疫球蛋白。用于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以及麻疹、甲型肝炎密切接触者的预防,也有用作
|
丙科 ------汉时考试的第三等科目。泛指考试的第三等。
|
丙穴 ------地名。大丙山之穴,在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南,与勉县接境。四川省城口县南﹑广元县北﹑雅安县南亦有丙穴。鱼名,亦泛指嘉鱼。
|
丙纶 ------聚丙烯纤维的中国商品名。相对密度仅0.90,在所有纺织纤维中相对密度最小,强力高,弹性较好,几乎不吸湿,织物尺寸稳定性好,耐
|
丙舍 ------后汉宫中正室两边的房屋,以甲乙丙为次,其第三等舍称丙舍。泛指正室旁的别室﹐或简陋的房舍。指在墓地的房屋。
|
丙部 ------中国古籍四部分类法之一。晋荀勖分群书为四部,以史类和杂着为丙部。东晋李充重分四部,以诸子为丙部。隋唐以后沿用不变。
|
丙酮 ------化学式_3_3。无色易着火有微香的液体。化学性质活泼,能发生卤化、加成、缩合等反应。一般由淀粉经发酵法制得,也可由醋酸、丙烯
|
丙鉴 ------明察。丙,通"炳"。
|
丙魏 ------丙吉﹑魏相的并称。两人均为汉宣帝时丞相,以知大体﹑为政宽平名重当时。
|
业业 ------危惧貌。高大雄壮貌。
|
业业兢兢 ------犹兢兢业业。小心谨慎、认真负责貌。
|
业业矜矜 ------小心谨慎的样子。
|
业主 ------产业的主人:业主不在,等他回来再说。
|
业举 ------谓为科举应试而学习。
|
业习 ------谓修业,学习。
|
业事 ------事情;事业。
|
业云 ------佛教语。谓恶业如云。
|
业产 ------本业,依赖的产业。
|
业人 ------造孽的人;可怜的人。亦用作骂人语。
|
业令 ------国事与政令。
|
业以 ------见"业已"。
|
业余 ------本业之外,工作之余。非专业的。
|
业余教育 ------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教育。业余教育是我国学制的组成部分之一。实施机构为各种业余学校和补习学校等。教学形式有面授﹑函授﹑广播
|
业使 ------供役使之人。
|
业债 ------犹孽债,业障。
|
业儒 ------以儒学为业。
|
业内 ------某种行业或业务范围以内:~人士|这家老店在~有很大影响。
|
业冤 ------犹言冤家。称似恨而实爱的人。罪业冤仇。
|
业力 ------谓行为﹑言语﹑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现的能力。佛教语。谓不可抗拒的善恶报应之力。
|
业务 ------本行业﹑本职的事务;专业工作。
|
业厚 ------佛教语。谓从善。
|
业口 ------谓贫嘴贱舌。
|
业命 ------国事与政令。
|
业商 ------犹经商。从事商业。
|
业因 ------佛教谓造成善恶果报的原因。善业为乐果之因,恶业为苦果之因。泛指缘分。
|
业外 ------某种行业或业务范围以外:~人士。
|
业大 ------业余大学的简称。
|
业子 ------詈词。孽子。
|
业宇 ------学识和气宇。
|
业尘 ------佛教谓罪恶的尘世。
|
业尚 ------谓尊崇,崇尚。学业和品德。
|
业尸骸 ------罪孽的尸骨。常用于自怨自詈。
|
业履 ------谓操守,德行。
|
业峨 ------高大巍峨。
|
业峻鸿绩 ------功业高,成绩大。
|
业已 ------亦作"业以"。已经。
|
业师 ------授业的老师:这位是小儿的业师。
|
业强 ------佛教语。谓恶业。
|
业影 ------佛教谓恶业﹑善业随身如影,称为"业影"。
|
业彻 ------谓罪孽深重。
|
业德 ------谓修养德性。
|
业心 ------谓罪孽之心。多指男女情私的念头。
|
业态 ------业务经营的形式、状态:京城零售业在~上已形成新的格局。
|
业户 ------指不动产的所有者。
|
业报 ------佛教语。业因与果报。谓一切行为都有果报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
|
业文 ------从事文事。
|
业果 ------佛教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苦乐果报。
|
业根 ------谓罪恶之根。詈词。犹孽种。
|
业次 ------犹生业。次序。
|
业武 ------从事武事。
|
业毕 ------谓学习完毕。
|
业海 ------佛教语。谓世间种种恶因如大海﹑故称"业海"。
|
业海风 ------业海之风。比喻世间种种罪恶行为。
|
业满 ------谓因果业报已经完结。
|
业火 ------佛教谓恶业害身如火。亦指地狱焚烧罪人之火。怒火。
|
业用 ------依次采用。家产和费用。
|
业畜 ------作恶的畜牲。
|
业疾 ------谓因恶业而生的疾病。
|
业白 ------谓学佛,做善事。白,白业,佛教谓善业。
|
业相 ------诅咒之词。犹可恨,该死。
|
业眼 ------造孽的眼。多于自怨自詈时用之。
|
业祚 ------帝业王位。
|
业福 ------谓以不义之财求福。
|
业种 ------佛教谓恶业恶报,善业善报,如由种子得果,故称"业种"。多偏指恶业的种子。詈词。犹孽种。昵称。含有怨叹或怜爱的意思。
|
业空 ------佛教语。谓身﹑口﹑意三业之性皆空。
|
业窠团 ------谓罪孽之渊。指情爱﹑情欲之事。
|
业精于勤 ------业:学业;精:精通;于:在于;勤:勤奋。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。
|
业累 ------佛教语。指恶业的牵累。
|
业绍箕裘 ------绍:继承;箕:畚箕;裘:兽皮袄。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。
|
业经 ------已经。
|
业绩 ------完成的事业、成就:光辉业绩|不朽业绩。
|
业缘 ------佛教语。谓苦乐皆为业力而起,故称为"业缘"。
|
业缝 ------谓以做衣做鞋等手艺为业。
|
业罐满 ------亦作"业贯满"。谓恶贯满盈。
|
业网 ------谓以打鱼为业。佛教语。谓业力如网罩人不可逃脱,故称"业网"。
|
业者 ------从事某种行业的人。
|
业荒于嬉 ------荒:荒废。贪恋玩耍就会荒废学业。
|
业行 ------学业和德行。佛教语。指行为﹑言语﹑思想等方面的活动。
|
业识 ------佛教语。谓十二因缘中的行缘识。指人投胎时心动的一念。
|
业贝戎 ------以偷为业。贝戎为"贼"的拆字。
|
业贯 ------谓积恶。
|
业贯满 ------见"业罐满"。
|
业趣 ------佛教语。因善业恶业而得的不同去向﹑有人﹑天﹑地狱﹑饿鬼﹑畜牲等。趣,通"趋"。
|
业身 ------见"业身躯"。
|
业身躯 ------佛教语。罪孽之身。
|
业道 ------佛教语。指监视人们善恶作业的天神地祇。又称业道神。
|
业重 ------佛教语。谓罪孽深重。
|
业钱 ------造孽钱。
|
业镜 ------佛教语。谓诸天与地狱中照摄众生善恶业的镜子。
|
业问 ------谓品学。
|
业障 ------佛教指妨碍修行的罪业。也用作骂人的话:业障未除,难成正果|丢下这两个业障在这里,谁来管他们。
|
业障儿 ------银钱的隐语。
|
业风 ------佛教语。谓善恶之业如风一般能使人飘转而轮回三界。指恶业所感之猛风;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。
|
业骨头 ------犹言业身躯。多用于老年。
|
业龙 ------孽龙,恶龙。
|
丛丛 ------形容人或物聚集的样子。
|
丛书 ------也称“丛刊”、“丛刻”。“文库”、“集成”等也属此。汇辑多种图书成一套,并冠以总名的书籍。中国最早的丛书为南宋嘉泰年间
|
丛云 ------聚集的云。指虞舜所作《卿云歌》。语本《尚书大传》卷一下:"俊乂百工相和而歌《卿云》……于时八风循通,卿云藂藂。"藂,同"丛"
|
丛伙 ------谓繁多。
|
丛倒 ------谓杂乱无序。
|
丛倚 ------谓多而互相紧靠。
|
丛兰 ------丛生的兰草。比喻品德高尚的人。
|
丛兰欲秀,秋风败之 ------兰:兰草;秀:开花;败:衰败。兰草要开花,但秋风使之凋谢。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。
|
丛冗 ------犹繁杂。
|
丛冢 ------乱坟堆:右边是穷人的丛冢。
|
丛凑 ------聚集。
|
丛刊 ------根据一定目的和使用对象,选择若干种书编为一套,在一个总名称下出版。有综合性的,也有专科性或专题性的。
|
丛刻 ------刻板印刷的丛书(多用做丛书名称)。
|
丛剧 ------犹繁杂。犹严重。形容程度深。
|
丛台 ------台名。战国赵筑,在河北邯郸城内,数台相连,故名。台名。战国楚筑,在今河南商水县。
|
丛委 ------繁多,堆积。
|
丛密 ------犹密集。
|
丛射 ------乱箭集射。
|
丛山 ------连绵的山岭。
|
丛山峻岭 ------无数高大险峻的山岭。
|
丛巧 ------谓诈伪小术。
|
丛帖 ------古今名帖汇编之称。相传始于南唐《澄清堂帖》。
|
丛庞 ------烦琐,纷乱。
|
丛怨 ------谓怨恨丛集。
|
丛恶 ------犹作恶多端。
|
丛悲 ------悲伤丛集。
|
丛悴 ------见"丛顇"。
|
丛战 ------指野战。
|
丛手 ------众手。
|
丛拥 ------密集,堆集。
|
丛攒 ------罗列分布。
|
丛曹剧部 ------指官府里繁重的公务。
|
丛木 ------丛生的树木。
|
丛杂 ------繁多而杂乱:草木丛杂。
|
丛林 ------①树林:热带丛林。②僧人聚居之处。因指寺院。
|
丛棘 ------古时囚禁犯人的地方,四周用荆棘堵塞,以防犯人逃跑,故称。丛生的荆棘。
|
丛植 ------犹丛生。
|
丛残 ------琐碎,零乱。亦指琐碎零乱的事物。
|
丛毛 ------丛生的草。
|
丛沓 ------繁多,杂乱。
|
丛泊 ------众船聚集停泊。
|
丛涂 ------犹埋葬。
|
丛滋 ------丛生滋长。
|
丛灌 ------丛生的灌木。
|
丛烦 ------繁杂,烦重。
|
丛然 ------杂乱不一。
|
丛物 ------丛生之物。指芦荻之类的植物。芦荻之类的植物,聚集在一起生长,故称。
|
丛猥 ------多而杂。
|
丛玉 ------古时测风所用。以玉石为之,悬于檐下,风吹动则相触成声。也称"风马"。后改用铜铁,称"铁马"。唐李贺《有所思》诗:"鸦鸦向晓鸣森
|
丛琐 ------繁杂琐碎。
|
丛生 ------聚在一起生长或发生:丛生的灌木|百病丛生。
|
丛社 ------丛林中的神社。
|
丛祠 ------建在丛林中的神庙。
|
丛秽 ------犹荒芜。丛生的恶草。
|
丛筱 ------茂密的小竹林。
|
丛箐 ------茂密的竹林。
|
丛箭 ------集中发射的箭。
|
丛篁 ------丛生的竹子。
|
丛簇 ------攒聚。
|
丛糅 ------混杂。
|
丛繁 ------繁杂。
|
丛细 ------繁多琐碎。
|
丛缪 ------错杂缭绕。缪,通"缭"。
|
丛翳 ------谓(草木)茂密相互遮蔽。
|
丛聚 ------聚集。
|
丛育 ------聚集生长。
|
丛脞 ------琐碎;杂乱。引申为渊博。
|
丛致 ------茂密。
|
丛艳 ------犹群芳。
|
丛芜 ------多而杂。
|
丛芮 ------丛生的茅草。
|
丛芳 ------群芳,许多花。
|
丛茂 ------茂密。
|
丛荟 ------丛生﹑茂盛的草木。
|
丛莽 ------密集生长的草:穿越丛莽,只见一弯清泉,横卧山脚。
|
丛菅 ------荆棘﹑茅草。
|
丛萃 ------聚集。
|
丛葆 ------丛生而茂盛的草。
|
丛葬 ------谓乱葬的坟场。许多尸体合葬在一起。
|
丛蓍 ------丛生的蓍草。
|
丛蔚 ------茂密;茂密之处,借指栖息之所。形容丰富多采。
|
丛薄 ------茂密的草丛。丛生的草木。
|
丛谈 ------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文章合成的书。笔记杂着多取此名。笔记杂着多取此名。如唐冯翊有《桂苑丛谈》,宋蔡绦有《铁围山丛谈》,清徐
|
丛轻折轴 ------指即使轻而小的物件,装载多了也可以使车轴折断。
|
丛辰 ------星相术士的迷信说法。以阴阳五行配合岁月日时,附会人事,造出许多吉凶辰名,叫丛辰。
|
丛遽 ------繁多而急迫。
|
丛重 ------繁复。
|
丛错 ------繁多,庞杂。
|
丛雀渊鱼 ------比喻不行善政,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。
|
丛集 ------聚合集中在一起:万山丛集|丛集了名家名篇。
|
丛霄 ------犹九霄。
|
丛顇 ------亦作"丛悴"。众多杂乱的样子。
|
丛骈 ------繁多而并立。
|
东…西…,…ī… ------表示‘这里…那里…’的意思:~奔~跑ㄧ~张~望ㄧ~拼~凑ㄧ~倒~歪ㄧ~涂~抹ㄧ~一句,~一句。
|
东一下西一下 ------指做事无计划。比喻行动漂忽无定。
|
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------比喻做事缺少全局观点,忙于局部应付。
|
东一筢子西一扫帚 ------见"东一耙子西一扫帚"。
|
东一耙子西一扫帚 ------比喻说话无中心,东一句西一句,不相连贯。
|
东丁 ------象声词。
|
东三省 ------东北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的总称。
|
东三西四 ------谓一会儿这样,一会儿那样,没有定准。
|
东上 ------从堂东升位。从东边升起。
|
东下 ------东行。我国地势西北方高,东南方低,故习惯称东行为东下,与西上相对。谓向东攻克。
|
东不拉 ------同‘冬不拉’。
|
东不着边,西不着际 ------谓四处无着落,没有落脚处。
|
东不訾 ------见"东不识"。
|
东不识 ------亦作"东不訾"。传说为舜友之一。
|
东丘 ------见"东家丘"。
|
东东 ------象声词。
|
东东西西 ------泛指各种物品。
|
东中 ------晋室南渡后对浙江会稽一带的泛称。亦专指会稽。
|
东丹 ------复姓。辽代属国名。
|
东主 ------汉班固《西都赋》:"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。"后因以"东主"为东都主人的省称。东家;店主;房东。
|
东九省 ------见"东三省"。
|
东也不成,西也不就 ------谓多方谋划而事情总是办不成。
|
东乡 ------见"东向"。
|
东乡族 ------我国少数民族之一,主要分布在甘肃。
|
东事 ------东方的事务。
|
东井 ------星宿名。即井宿,二十八宿之一。因在玉井之东,故称。
|
东亚 ------亚洲东部,包括中国、朝鲜、韩国、蒙古和日本等国。
|
东亚病夫 ------旧时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。
|
东交民巷 ------街巷名。在北京市正阳门东侧。原名东江米巷,讹为东交民巷。清代为各国使馆所在地。辛丑条约后划为公使馆界,各使馆自置军队,
|
东亩 ------谓使田垄东西向。
|
东京 ------日本首都。包括周围二十六个市,二十三个特别区等,全称东京都,面积2155万平方千米,人口2680万(1995年)。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。全
|
东京六姓 ------指东汉六个皇后的族党。东京,代指东汉。
|
东京回合 ------指从1973年9月在东京开始,到1979年4月结束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。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起,故又称“尼克松回合”
|
东京大学 ------日本的综合性国立大学。1877年在东京由东京开成学校、东京医学院合并而成。1886年改称帝国大学。1897年又改名东京帝国大学。1947年改
|
东京梦华录 ------笔记。宋代孟元老作。十卷。为作者晚年追忆北宋东京(即汴京,今河南开封)昔日繁盛之作。备载国家庆典、民间琐事,举凡城市规模
|
东京湾 ------日本本州岛南岸海湾。为房总、三浦两半岛合抱,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。湾口宽仅8千米。沿岸为日本著名重化工业地带。北岸和西岸有
|
东亳 ------商汤故都三亳之一。汉郑玄以为其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;清魏源以为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境。参见"三亳"。
|
东人 ------《诗.小雅.大东》:"东人之子,职劳不来。"朱熹集传:"东人,诸侯之人也。"本指西周统治下的东方诸侯国之人,后泛指陕以东之人。
|
东佃 ------地主和佃户的合称。
|
东作西成 ------东作:指春耕;西成:指秋收。指春种秋熟。
|
东使 ------谓出使东行。唐代管理马政的监牧使之一。
|
东倒西欹 ------同"东倒西歪"。
|
东倒西歪 ------指行走不稳,身不由主。也形容物体倾斜不正。
|
东倭 ------古代称日本。
|
东偏 ------指东部边境小邑。东边。
|
东偷西摸 ------指暗中干不正当的事。
|
东储 ------东宫储君。指皇太子。
|
东兔西乌 ------兔、乌:古代神话传说中说,月亮里有玉兔,太阳里有三足金乌,所以用乌、兔代表日月。月亮东升,太阳西落。表示时光不断流逝。
|
东关 ------关隘名。三国吴诸葛恪筑。为魏﹑晋﹑南北朝时的要冲。故址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濡须山上。复姓。春秋晋有东关嬖五。
|
东兵 ------指清在明末攻入关内的军队。清初人讳言清兵,故称。
|
东内 ------唐大明宫(后改蓬莱宫)的别称。泛指宫内东面的宫。
|
东冈 ------向阳的山冈。
|
东军 ------东进之师。两军对垒时,在东面的军队。
|
东冲西决 ------形容洪水四处冲决泛滥。
|
东冲西撞 ------指无把握地四处奔走寻找。
|
东冲西突 ------指四处冲锋突击。
|
东净 ------指厕所。
|
东劳西燕 ------劳:伯劳。比喻情侣、朋友离别。
|
东北 ------①东和北之间的方向:风向~。②()指我国东北地区,包括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。
|
东北大鼓 ------曲艺中大鼓的一种。也叫辽宁大鼓。
|
东北平原 ------中国最大的平原,主体部分在大、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间,南临辽东湾,由松花江、嫩江和辽河冲积而成,北部称松嫩平原,南部称辽河
|
东北抗日义勇军 ------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东北抗日武装的统称。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,东北人民和国民党军队部分爱国官兵,组成了名为义勇军
|
东北抗日联军 ------简称“抗联”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部队。九·一八事变后,东北各地先后组织起东北人民革命军、抗日同盟军、反日
|
东北易帜 ------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,其子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,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谈东北易帜,实现中国统一。
|
东北虎 ------产于我国东北小兴安岭﹑长白山等处的一种虎。体型大,毛色较淡。为镧聋@类保护动物。
|
东北野战军 ------见“第四野战军”。
|
东区 ------见"东瓯"。
|
东半球 ------地球的东半部,从西经20°起向东到东经160°止。陆地包括欧洲、非洲的全部,亚洲和大洋洲的绝大部分以及南极洲的大部分。
|
东华 ------传说仙人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,省称"东华"。明清时中枢官署设在宫城东华门内,因以借称中央官署。泛指朝廷。见"东华门"。
|
东华真人 ------即东王公。
|
东华门 ------宫城东门名。
|
东南 ------①东和南之间的方向。②()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,包括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等省市。
|
东南一尉,西北一候 ------谓设官镇守南北边疆。尉﹑候,武官名。
|
东南之宝 ------指东南地区的杰出人才。
|
东南之秀 ------指东南地方的杰出人才。
|
东南之美 ------指东南人物中之佼佼者。
|
东南亚 ------亚洲的东南部,包括越南、柬埔寨、老挝、泰国、缅甸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。
|
东南亚国家联盟 ------简称“东盟”。东南亚地区性国际组织。1967年8月在泰国曼谷成立。成员有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亚、文莱。巴
|
东南内 ------唐代御用马厩名。
|
东南半壁 ------半壁:半边。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、以南的半边江山。
|
东南极洲 ------横贯南极山脉以东的南极大陆,也称大南极洲。面积占整个南极大陆的三分之二,绝大部分在东半球。海岸较平直,轮廓大体呈半圆形
|
东南欧 ------欧洲的东南部。包括罗马尼亚﹑南斯拉夫﹑保加利亚﹑阿尔巴尼亚﹑希腊等国及土耳其的欧洲部分。
|
东南竹箭 ------比喻优秀人才。
|
东南美 ------《尔雅.释地》:"东南之美者,有会稽之竹箭焉。"郭璞注:"竹箭,筱也。"筱,小竹。后因以"东南美"指竹。
|
东南雀飞 ------比喻夫妻分离。
|
东印度公司 ------英国在东方进行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。1600年成立,获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垄断权。最初在马来群岛一带进行香料贸易,后主要
|
东厂 ------明代特务机构。明成祖于1420年在京师东安门北设立,命亲信宦官为提督,属官多来自锦衣卫,从事监视、侦察等特务活动,诸事可直接
|
东厕 ------厕所。
|
东原 ------古地区名。相当今山东运河以西,汶水下游一带。
|
东厢 ------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。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。
|
东厨 ------厨房。古制,厨房在正房之东,故称。指灶神。成都大圣慈寺三学院的旧名。
|
东厮 ------见"东司"。
|
东厸 ------见"东邻"。
|
东又不着,西又不着 ------见"东不着边,西不着际"。
|
东台 ------官署名。唐高宗时曾改门下省为东台,后因以沿称门下省。唐时东都御史台的省称。
|
东司 ------唐代设于东都洛阳的官署总称。亦作"东厮"。指厕所。
|
东合 ------东向的小门。《汉书.公孙弘传》:"弘自见为举首,起徒步,数年至宰相封侯,于是起客馆,开东合以延贤人。"王先谦补注引姚鼐曰:"
|
东后 ------东方的诸侯。指古代神话中五位天帝之一的东方青帝。
|
东向 ------亦作“东乡”。面向东。古代以东为上方、尊位。谓向东方进发。
|
东向而望,不见西墙 ------向东面看,看不到西面的墙。比喻主观片面,顾此失彼。
|
东吕乡 ------古地名。故址在今山东省日照县西。相传为周初姜尚的故里。
|
东君 ------太阳神名。亦指太阳。指仙人东王公。司春之神。犹东家。对主人的尊称。
|
东吴 ------指三国时吴国。因其地处江东,故名。泛指古吴地。大约相当于现在江苏﹑浙江两省东部地区。
|
东吴招亲,弄假成真 ------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四回载,孙刘联合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后,刘备借东吴荆州暂驻。周瑜设计赚备入吴招亲,欲以之为人质索回荆州
|
东周 ------朝代,公元前770-公元前256,自周平王(姬宜臼)迁都洛邑(在今河南洛阳市西)起,到被秦灭亡止。
|
东周列国志 ------长篇小说。明代冯梦龙改编余邵鱼《列国志传》为《新列国志》,一百零八回,清代蔡元放继续修订并加评语,改今名。内容包括西周
|
东嘉 ------浙江省温州的别称。
|
东园 ------泛指园圃。园名。在江苏省仪征市东。宋施昌言建。欧阳修作《真州东园记》,蔡襄书,后人称园﹑记﹑书为三绝。官署名。秦汉置。
|
东园主章 ------官名。汉置。属将作大匠。掌管宫室木材。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木工。
|
东园公 ------汉初"商山四皓"之一。也称园公。姓庾,字宣明,居园中,因以为号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"四人从太子,年皆八十有余,须眉晧白,衣
|
东园匠 ------官名。秦汉置。在东园主持制作皇陵内器物的官员。
|
东园器 ------见"东园秘器"。
|